热门
西行漫记——滇藏线上的佳加面
1 8 发布于 2018-09-04 21:25:45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第二天一早,神秘的卡瓦格博依旧隐藏在浓浓的云雾中


多数人看完日照金山就撤了,奔赴各自的下一站。进雨崩的人不少,那也曾经是我的目的地
雨崩,即便很美,高原上的这种小村子,它决不唯一。
进往德钦的路上,山连着山,山坳里一个个美丽的小村,足矣!
雨崩,不是我心中的天堂!



天上的云层时而密布,时而开朗,变化无常。


时不时飘落下几滴雨水后马上又云开雾散,烈日当空。


214国道 1848路标

山脚下的澜沧江

三江并流中我们遇到的第二条江 澜沧江


   路上遇到一个标志牌,路的左手边进入梅里雪山内转的线路明永冰川,雨崩村,右手边是国道214继续前行将踏上西藏的土地


人在旅途 我在路上




沿着澜沧江继续前行60公里


天空也慢慢变得晴朗起来,云淡风轻

隔界河并不是一个景点,只因它是云南和西藏的交汇点,而变得更有意义

国道214线上云南与西藏交界处有一条河叫隔界河,河对面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河这边是云南省德钦县

过了隔界河我们将真正的踏上西藏的土地

公路下方是波涛汹涌的澜沧江,国道214线沿江而上,澜沧江两岸地势险要,山高谷深,属于干热河谷气候,天气炎热,很少下雨,植被稀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这里是沟通西藏和中原的古代主道之一——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盐井位于芒康县与云南德钦县接壤的地方,包括上、下盐井、曲孜卡、木许四个乡,海拔较低,约2500米。澜沧江畔井里的卤盐水,为盐井的盐田提供了大量的盐巴,使这里出现了家家户户屋顶铺了一层白雪似的晒盐奇观。


加加面是滇藏地区的特色小吃,每次煮一大碗,装在小碗里,每个小碗也就一口,由服务员分次加,吃完一口加一点,一口一碗,和着肉末烧的,极鲜美,直到吃饱。


每次进藏都会在这边吃上一顿加加面,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老板把加加面改成了佳加面,意义上又多了一层美味美好的意思。


芒康县盐井乡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是云南入藏的门户,自古就是滇藏线上的咽喉重镇,现有滇藏公路纵贯境内,北接川藏公路。其特色饮食加加面,经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使传统的加加面味道更加鲜美,并享有盛名,有了“来盐井,不吃加加面,遗憾终生”的说法。

每次都向着147的记录冲击,可总是差的很远

加加面的历史无从考证,只能从字面上来理解,不是一次吃一碗,而是每次都很少,吃完以后再往里面添加。加加面是那么与众不同,首先它的面极少,一碗只是五六根,用筷子一挑,一口就送下了肚。


接下来就等着店家继续来送,送过来的面也还是如此,吃完再送,如此反复,肚量大的要吃上几十碗。


  所吃的碗数主人并不用笔去记,而是在桌子上放石头,吃完一碗,就放上一颗,等临走的时候按照石头来结账。据说,这一传统已经保持几百年了。


盐井加加面,25元一位,想吃多少吃多少,最高记录147碗,一口一碗(红色的小碗),每吃一碗放一块石子,很有气氛。如果打破147碗记录奖励现金500元还可以带走卓玛和60头牦牛等。(“卓玛”是藏族对女子的称呼,它的意思是“度母”,一个很美丽的女神)。


当然卓玛也不是好欺负的,碗里的汤倒一次脱一条裤子


 想当年中央电视台也曾经跟踪报道,很多勇士抱着载誉而归的心态,几轮火拼之后最终折羽而归,规矩交上份子钱,才得以缴械投降,平安脱身


吃加加面的时候,还配有几碟子小菜,都是腌制的辣椒、萝卜,蒜精致爽口。





即将入口的佳加面


筷子如图打叉放在腕上就表示投降不再加面了

撑死吃了50碗,真的已经尽力了

女神不是你想抱就想抱,牤牛不是你想拿就能拿,既然没这个气质,那咱们还停留给啥,继续追梦。

西藏境内唯一的天主教堂

盐井天主教堂位于芒康县上盐井,国道214线旁,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1855年由法国传教士创建。


 教堂所在地百分之八十的村民信奉天主教,现有一位当地藏族神父主持教务,他叫鲁仁第 。吟诵译成藏文的《圣经》。


信徒由神父取名,名字多与欧洲人相似,丧事也按天主教的仪轨进行安葬,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


天主教1865 年传到盐井,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了,自1865年至1949年历经17位外藉本堂神父。首次打开这种局面来到盐井传教的有两位神父(邓德亮神父和比神父)。两位传教士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从之南贡山的朋卡来到现在盐井的根拉村,并在根拉村住了一段时间,当时群众中已有信教的人,1865 年从贡格喇嘛手中买下了上盐井的这块地皮,并盖起了教堂,有十五间的住宿。据说那时候盐井并没有多少户人家,很多地方是未开垦之地, 至此这两位神父在上盐井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处,这也成了二位神父传教生涯中的里程碑和转折点


后来又盖起了非常壮观的西式教堂(当时用英文传教),从此教徒们慢慢聚集在上盐井落户,教堂也随之逐步扩大,但在文革期间教堂原貌被毁。传教士们不仅在灾难之中渡过难关恢复了教堂,而且还解决了群众住房等问题,让群众安居乐业, 使他们逐步了解了天主教的文化内涵。经过岁月的蹉跎,盐井不仅在传教上取得了成果,而且与巴黎教会区域的教士取得了联系 。


因当时四川甘孜的康定、道浮、芦霍、巴塘等都有了属于巴黎教会的传教区,也有他们的同道,这样他们就得到了人员和物质上的帮助,后来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把三省一区(藏区一带)所有的教堂 融合为 一个教区,教区设立在巴塘,后 因 多种原因教区搬到康定,教区专门设立藏文学校,让传教士上学学习藏文,这样可以更好地为藏族同胞传教。


上盐井教堂第四位本堂神父叫尼德龙,他的成绩最显著,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藏文经书,而且设立了夜校,聘请本地的老师为信徒授课,让他们认字,自己翻译藏文经书,他的这一行动不仅提高了信徒的素质,而且增加了信徒的数量,从而天主教在本地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信徒越来越多,天主教在盐井蓬勃的发展起来了。 


 现在,盐井的藏民可以自由地选择信仰藏传佛教或者是天主教,当地天主教徒仍像其他藏民一样把藏历新年视作新年的开始,但也把圣诞节当作一大节日。圣诞节神父主持弥撒,讲经布道,所有教徒和被邀请者都在教堂的大院子里用餐,最后是跳藏族传统的锅庄舞、弦子舞

继续前行,翻越红拉山(滇藏线海拔落差最大的垭口——红拉山 )

从盐井到红拉山有1600米的海拔落差,沿途公路地质不是很稳定,容易出现落石、泥石流等地址灾害,走过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从这连绵的群山中硬生生的劈出这么一条滇藏公路的震撼

红拉山自然保护区,后更名为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芒康县城60 公里处,宽30 公里、长80 公里。保护区内纬度高,山高谷深,立体自然景观十分突出,从海拔2300 米至4448米,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植被,是植物的王国,也是研究动植物的基因库。保护区内有三个家族的滇金丝猴,除滇金丝猴以外,还有很多珍稀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名贵的药材,是芒康红松的故乡,森林的王国。


每次路过都期待能偶遇滇金丝猴,可是每次都没有遇到过,行程中小小的遗憾

  • 用车感受
  • 自驾游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前往
/1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