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万物复苏送福利】自驾游苏州博物馆
1 13 发布于 2021-04-19 23:58:11 只看楼主 热门标准
点击查看热门标准,热门算法维度通过账号健康度、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反作弊等进行综合评判
修改帖子






因为不擅长表达,所以我从来不是个好的记录者.虽然来过苏州好几次,都没有留下文字图片记录,尤其是第一次在苏州园林那些新奇惊喜的感受,已经难以找回来了.当时那样的心情和感动是珍贵的,早就被生活的长河冲刷.所以,这一次必须留下记录了,为了找回远去的记忆.   这一次在苏州住了三夜,是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因为火车票紧张,无锡回宜昌的预售票推迟了5天.在苏州游历了几个值得一游的地方。要想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参观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苏州博物馆,不虚此行。

我8年后再一次来到苏州,这次主要就是为感受贝聿铭最后一件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我特别想去感受一下这位国际级的大师究竟会给我带来如何与众不同的感官冲击。现实没有让我失望,所谓的相见不如不见在这里完全不适用。我一冲进大厅就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了。古典与现代,天然和人工,现实与虚幻,如此柔和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受。这是郭沫若题写的馆名。

被贝聿铭视为“最钟爱的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绝品。


老外看得比我们国人都要仔细.要想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参观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大师用他的智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使“新”充满了“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




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让我更充地欣赏到这座博物馆采光与线条的美妙。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人造瀑布墙是博物馆室内的一个亮点,暗喻园林里常见的假山景致。潺潺的流水从三层高的空间缓缓流下,将喧哗的人声减弱。

 通过內庭院將內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是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一个特色。最让大师煞费苦心的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这座在古典园林元素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借着拙政园的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高低错落排砌的片石假山,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每一扇门后都是一道秀美的风景线,在屋里就能欣赏到大幅的风景画。



博物馆内竹影摇窗,令人忘俗,或可静待“竹露滴清响”,意境自高.苏东坡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古人爱竹之情可见一斑。竹,历来可入园、入宅、入诗、入文、入画,粉墙竹影,更与画本无异了。而这天然画本又随着日光的四时变化而改变,万物静观,自得其乐。。


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 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呢?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把传统的窗呈菱形摆放,别具一格,而且真的是一窗一景!大量几何形玻璃花窗的运用,不仅使得展区更加明亮,而且也使博物馆显得通透,一眼就可以从南望到北,从东望到西,而当你从一个窗户的不同角度看过 去,就会体会到“移步一景”的苏州园林情趣。

   每一个窗户都采取了苏州园林的漏窗借景的艺术手法,使得窗外的自然景色、天井里的假山树木都和几何图形的窗户配成了一幅幅素雅的图画。

我步行到了博物馆的中央花园,池塘荷花竹子,映衬着这些富有姑苏特点的建筑,抛却墙外的高楼大厦都市繁华。一瞬间还真找到了身在江南的感觉



很抱歉,该主帖尚未满足精华帖15张图片要求,不能予以精华,更多精华标准点击此处查看
修改主帖
内容系网友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网友个人行为,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举报
IP
回复
返回列表
1
前往
/1页
确认

更多> 精选帖子

更多> 精选视频

扫码下载
汽车之家APP

随时获取
最新汽车资讯